不知火舞蹈和三个小孩子公园狂野:上一篇国模慧芳150p小婉-海量数据处于“原矿”状态,数据价值释放如何破局?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数据流通正在从“内循环”走向“外循环”。但由于信任缺失,数据价值释放面临缺乏加工、缺乏融合、缺乏验证三大难题。
目前,海量数据处于“原矿”状态,数据缺乏初级加工和处理;与此同时,“数据孤岛”仍然普遍存在,多源数据融合难,难以形成高价值数据产品。“通过可信数据空间推进跨主体、跨行业、跨区域的数据可信流通、融合利用迫在眉睫。”4月28日,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蚂蚁密算董事长韦韬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表示。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让农户贷款不再难
在世界仅存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上,黑龙江佳木斯粮食产量占全国1/4,中国人每32碗饭里就有一碗来自佳木斯。佳木斯数据局局长李宁宁表示,过去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业保险实地监控险情成本高昂,现在佳木斯正探索以数据要素支撑现代农业普惠金融发展,让沉淀在政府报表里的公共数据价值释放出来。
所谓“可信数据空间”,是指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一种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它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也是支撑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载体。打造可信数据空间,即利用规则和技术打造一种“靠谱”的基础设施,让更多主体进入“空间”内,一起创造更多数据服务、数据产品,就能实现数据价值增值。
李宁宁说,2025年以来,佳木斯市整合汇聚政府将生产者种植补贴、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土地确权台账等超5万条农业数据并进行标准化清洗,通过公共数据资源规范化授权运营的模式,依托国有数据运营公司,利用区块链、密态计算等软硬件技术结合,融合卫星遥感、农户个人授权等多源数据,建立用于农贷的普惠金融体系架构。
合规开发与安全利用是数据创新应用的首要前提。依托可信流通体系实时掌握农户真实经营情况,有效判定风险,为农户信贷提供数据支持,让农户“秒批秒贷”。李宁宁表示,农户在申请贷款时,只需在线提交申请,金融机构即可通过多维度数据,运用智能风控模型进行快速风险评估。自4月初上线,运行20多天后完成100多笔贷款投放,这一探索将常年沉淀在政府报表里的公共数据价值释放出来。“未来,我们还会围绕特色产业优势,开发更多数据产品和服务,开辟数据资源应用的新场景、新业态。”
从主体信任走向技术信任
国家数据局去年11月发布的《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显示,到2028年,我国将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一批数据空间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今年4月,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和企业可信数据空间试点,面向新材料、科技、能源、物流、医疗等行业,支持培育特定行业可信数据空间。
“可信数据空间能够让大家敢于把数据放到空间里,放心地让数据加工、融合、验证,行业对它有非常强烈的期待。”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蚂蚁密算董事长韦韬表示,从主体信任走向技术信任,可信数据空间可以保障数据放进空间后不会被泄露、滥用。城市数据空间、行业数据空间将是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发展的主体,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实际上是建设100个以上的标杆,可以解决公共数据供给问题。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数据流通正在从“内循环”走向“外循环”。韦韬表示,安全风险仍是数据供给与流通利用的首要顾虑。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核心在于流通与应用的效能,更确切地说,是取决于数据要素参与方之间“联合加工”的效能。由于信任缺失,数据价值释放面临缺乏加工、缺乏融合、缺乏验证三大难题。“我们在与很多人沟通时,反复听到一种声音,即使让数据闲置,虽然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也不会出事。这说明,在没有基础信任体系时,数据在加工环节缺乏安全保障,即便数据有巨大潜在价值,但数据加工风险也是巨大的,所以导致大量数据源方对数据加工望而却步,宁愿让数据继续沉睡。”
高水平安全保障是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
韦韬介绍,目前海量数据仍处于“原矿”状态,数据缺乏初级加工和处理。与此同时,“数据孤岛”仍然普遍存在,多源数据融合难,难以形成高价值数据产品。基于业务场景的价值验证缺乏,导致海量数据价值不明确,难以快速应用。
因此,通过可信数据空间推进跨主体、跨行业、跨区域的数据可信流通、融合利用迫在眉睫。韦韬表示,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是要让数据源方、数据加工方、数据应用方能够在可信数据空间中高效挖掘、验证数据价值并实现交付,撬动的支点是新型的技术信任体系。
韦韬表示,中国的数据要素产业正在加速发展,背后的推动力来自顶层设计的强化、政策体系的完善、市场需求的高涨以及新技术的加速融合应用。但产业实践依然挑战严峻,数据流通面临多方位的安全威胁,高价值高敏感数据跨主体融合利用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应用。实现数据跨主体流通融合利用的高水平安全保障是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
当前可信数据空间应用多数是面向单个场景的点状探索,亟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和运营机制。未来我国要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他认为,需要持续攻克核心技术,从高价值高敏感、有付费能力的行业开始布设基础设施,数据标准要与技术同步演进,同时优化审批流程、释放政策红利,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更好释放数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