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料网-免费吃瓜-独家爆料:王牌特工 豆瓣-“沟通生死的桥梁”!他们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绽放
" 殡葬行业是与生命对话的终极服务场域,以静水流深的姿态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驶向永恒,这是一份平凡又不平凡的工作。" 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火化设备工程师黄芳洲如是说。
3 月 26 日,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南方网、粤学习记者采访了多位殡葬行业从业者,走进他们的内心,挖掘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
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火化设备工程师黄芳洲
"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
但这座山并不是不可撼动的
黄芳洲是一个 "00 后 " 女孩,2021 年 7 月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专业,2022 年 4 月入职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今年才 24 岁。

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火化设备工程师黄芳洲
2021 年夏天,当黄芳洲穿着学士服在学院大楼前拍毕业照时,还未想过人生第一个职业选择会是殡葬行业。当周边的同龄人纷纷向互联网大厂、智能制造龙头企业挤破脑袋投简历的时候,她希望在先进智能设备与生命服务融合领域不断深耕探索。最终,黄芳洲选择了殡葬这个常人避之不及的行业。
谈到身边人对自己工作的看法时,黄芳洲引用了《哪吒 2》里的一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随后她又补充说," 但是我想,这座大山并不是不可撼动的 "。黄芳洲表示,这些年来,在媒体、影视的正确宣导下,大家对于殡葬行业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认可。她在朋友面前从来不避讳自己的行业,朋友们也没有任何偏见或区别对待。
初入火化组,面对着轰鸣的火化炉和复杂的设备系统,书本理论和现场实践的差距让黄芳洲这个 " 新手菜鸟 " 有些不知所措。所幸的是,在领导的鼓励和部门前辈不遗余力的 " 传帮带 " 下,她用努力习得技术,用汗水换取经验。慢慢地,黄芳洲进入了工作角色,从新来的那个小姑娘进化成了 " 黄工 "。
如今,殡葬行业紧跟守正创新的号召,步履不停地拥抱科技。黄芳洲和同事攻关的 " 五级净化系统 ",就像为钢铁巨兽戴上会呼吸的防护罩,不仅实现了超低排放,更让处理后的白烟在阳光下形成袅袅青烟,宛如生命的最后一次舒展。
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防腐整容师赵志辉
" 沟通生死之间的桥梁 "
被称为跨次元工作者
2017 年高考毕业之际,喜欢安静且专注地工作的赵志辉选择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踏上这份 " 与生命对话 " 的事业。他认为,这个专业是修复生命的尊严,为逝者和生者搭建最后的桥梁。他的年轻朋友们都戏称他为 " 跨次元工作者 "。

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防腐整容师赵志辉
第一次接触遗体时,导师的一句话深深印在了赵志辉的心里:" 这不是冰冷的物体,而是某人的全世界。" 从那一刻起,他学会了用敬畏之心对待每项操作。
在现代殡葬领域,服务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 " 入殓 ",成为了一门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细致艺术。李发均民政名家工作室研发的 " 三维创面定位法 ",通过数字建模精准还原面部轮廓并借助 3D 打印技术为颅骨损伤的逝者重塑面容。这种科技进步不仅体现了行业的高度,也体现了殡葬行业的温暖。
赵志辉称,无论是通过匠心传承技艺,还是借助科技提升服务质量,目标都是为每一个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他常常对队员们说:" 化妆笔落下之前,先在心中描绘家属期待的眼神。我们不仅是在修复遗容,更是在修复家属心中的那份温暖。"
广州市花都区殡仪馆遗体防腐整容师李洪松
" 第一次接触遗体时特别害怕 "
已为成千上万名逝者整理遗容
李洪松自 2015 年从大学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毕业后,毅然踏入广州市花都区殡仪馆的遗体防腐整容师工作岗位,已有十年的执着坚守。

广州市花都区殡仪馆遗体防腐整容师李洪松
第一次接触遗体的时候,李洪松特别害怕,脑海中尽是林正英电影中的各种 " 鬼 " 的模拟形象。后来,慢慢地,他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家属情感寄托方面,恐惧感也就随之消失了。他认为,遗体防腐整容师的作用是让逝者尊严体面地离去,最大程度地让逝者安息、生者得到慰藉。
有一例整容让李洪松记忆深刻。逝者是一位奶奶,因上学路上为救孙子而被车祸夺去生命,她的容貌面目全非,身体多处开放性伤口,家属极其悲伤,请求容貌修复。李洪松对着老奶奶的遗照,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克服浓烈的血腥异味,专注细致地修复了逝者的面容,矫正了逝者肢体,让奶奶重获安详的容颜。告别仪式前,家属看到逝者安详的容颜,特别感动,心灵得到巨大安慰。这件事让李洪松内心深受触动,这不仅修复了逝者的容颜,更为家属的内心融化了一抹温情。
防腐技术在殡仪服务中广泛应用。李洪松是花都殡仪馆率先应用 " 心脏注射法 " 开展遗体药物防腐技术第一人,不但创口小,而且防腐效果佳。同时,他还根据遗体防腐时间的长短、遗体大小、遗体状况研发出不同的防腐方案,填补了花都殡仪馆技术空白。从业 10 年来,他已完成 8000 多例,成功率 100%。
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管理处骨灰楼管理员刘良妮
" 因为丈夫热爱,所以热爱 "
群众的满意是最大的肯定
现年 38 岁的刘良妮已经在守护英烈忠骨的岗位上坚守了 12 年。每当有亲友问起她在哪工作时,她的回答从未有过犹豫。她表示:" 我的老公就在殡葬行业做运输工作,他每天奔波在城市之间,我理解支持他,也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崇敬;越是崇敬,越是愿意为之付出。"

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管理处骨灰楼管理员刘良妮
刘良妮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殡葬事业,用行动守护生者的寄托。每逢清明节、重阳节等祭扫高峰期,日均接待量逾 4 千人次的工作强度下,她坚持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在最后一位祭扫群众离开后才开始整理场地。在 2016 年清明期间,面对骤然激增的祭扫人流,为了能全身心地做好接待服务,她将襁褓中的双胞胎送回广西山区老家交由父母照看,临行时满满的两瓶母乳是作为一位母亲满满的爱,闲暇时手机里孩子在老家学爬行的视频画面是繁忙工作中的些许慰藉。
骨灰堂内上万个骨灰格位,每天都要检查盘点、打扫清洁,堂内存放的骨灰盒以木质居多,春去秋来,日久腐坏的现象时常出现。十二年来,刘良妮帮家属修复破损骨灰盒近 50 个。她说:" 做好服务工作,实实在在帮群众干点实事,群众满意,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
在他们看来,殡葬工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生者释怀,让逝者安息。泰戈尔有一句诗这样写道:" 让生者有不朽的爱,让逝者有不朽的名。" 这或许就是对殡葬工作最诗意的解释——我们不是在处理死亡,而是在见证生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何敏辉
摄制 罗渊
视频校对 梁洁萍